我们在日本经常会看到信浓、周防、萨摩等旧国名,这些名字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喜欢战国时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和“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喜欢幕末历史的朋友也经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比如萨摩藩、长州藩等,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其实这些旧国名都来源于日本古代的令制国,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律令和律令制。
日本古地图
律令制
日本的律令制,就是古代日本基于律令的政治及社会制度,是仿效中国唐朝的法律体系编撰施行的,在日本,律令制也叫“律令体制”或“律令国家”,于7世纪后期开始实施,一直持续至10世纪左右。
在天智天皇的政治制度改革时期,日本全国形成了令制国的行政区划。这样一来,对地方老百姓的统治就进一步强化了。公元670年左右,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历史上Z早的户籍庚午年籍完成。
令制国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时成立的五畿七道、六十六个令制国和两个岛的基本格局一直保留至明治时代,也就是现在大家很熟悉的旧国名的根源。
下面给大家列个表,看看这六十六个令制国和两个岛都有哪些。
畿内五国(五畿):大和、山城、摄津、河内、和泉;
东海道十五国: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总、下总、安房、常陆;
东山道八国: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七国:若狭、越前、加贺、能登、越中、越后、佐渡;
山阴道八国: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山阳道八国: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
南海道六国:纪伊、淡路、阿波、讃岐、伊豫、土佐;
西海道九国二岛: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萨摩、大隅、壹岐岛、对马岛。
幕藩体制的形成
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到了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幕藩体制。
这些顺从江户幕府的大名,在他们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自主权,让他们发展城内或城下町,拥有一个小型国家的功能。
大名常被称为“藩主”,而其家臣则称为“藩士”;一些有势力的大名们也会在主藩内也设立“支藩”,支藩的藩主通常是由主藩藩主的重臣或血亲担任。
德川幕府的直辖领称为“天领”。这些藩虽然拥有自主权,但是藩主都要将妻子儿女送往江户城作为人质。藩主也不可以随意修建城堡。
江户时代,以“石高”这种制度来表示土地生产力。藩通常会以藩主的居城命名,例如上杉氏以米泽城作居城,一般被称作为米泽藩,而附近的伊达氏,在仙台城作居城,称作仙台藩。但是如果藩的领城占有一国大多数领地甚至是多于一国的领地,通常会以国名作称呼,例如前田氏的加贺藩、岛津氏的萨摩藩以国名作称呼。
要注意的是,令制国与藩国不能对应,存在“一藩多国”或“一国多藩”。比如,当时Z大的藩领是前田氏的加贺藩,拥有超过一百万石的石高,领地包括加贺、能登国和越中国。
以“藩”称呼拥有一万石以上的大名的领国,是由当时的儒学家开始的。中国古时周天子分封领地给诸侯们自治,概念是要服从天子,同样,日本的大名们也要服从于幕府将军。
在明治维新废藩之前,共有276藩。(不过要注意的是,“藩”这一称呼在江户时代并不是公开的正式叫法。就像下文提到的,在明治初期的非常短暂的一段时期,维新政府任命诸侯为知藩事,仅在此时其管辖的行政区才正式称为“藩”。)
废藩置县
1868年,德川幕府灭亡,原本幕府直辖的领地改为由天皇管辖。这些领地也组成了府县,而藩主的居所称为藩,在短时间内,依照所在地名实行了府县藩三种制度,加贺藩也在那段时间当中改名为金泽藩。1869年开始逐渐将藩城版籍奉还,直到1871年开始进行废藩置县,藩制也到止为止。
之后,经过明治时代府、县断断续续的大规模合并与分割,终于在19世纪末形成了近似于现今47个都道府县的格局。名称以及法律规定的位置经过变迁,于1947年地方自治法开始实施之际,日本的地方自治的框架才算完成。
经过上述的改革,现在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中并没有还继承着过去令制国名称的地方,但过去令制国之间的边界线与现在很多都道府县之间的边界线是一致的,而且山川、平原等自然地形的名称还保留着旧国名。
目前日本的行政划分
此外,各地的料理、特产、文化活动中也不乏使用了旧国名的情况。旧国名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尽管这些旧国名已经被作为行政单位的都道府县的名称所取代,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旧国名是对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的一种亲切称谓,同时也刻印了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的情怀。